牛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之一,也是大众认可的营养食品。然而近20年来,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国乳制品行业,其发展经历充满了惊险的波折——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在国内乳制品行业乃至食品行业堪称现象级轰动,甚至一度让许多人对国产奶粉失望。十余年后,国内著名乳业品牌与我国乳制品行业标准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让中国乳制品行业协会再一次成为公众的聚焦点。
纵观两次危机,从社会各界向乳制品行业协会提出的诸多质疑可以看出: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做到更加理性地、从专业角度出发看待与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与“行业标准”也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知晓。
什么是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 是同行业企业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而自主建立的社会中介组织,具有价格协调以及价格自律等重要功能。参与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我国商会、行业协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商会或是协会的章程或管理条例会明确授予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本行业的企业产品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推进行业标准的实施和认证等权利。
从性质来讲,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序列,而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上文提到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协会,成立于1995年,属于 行业性社会团体 ,虽然往来业务上受国家发改委、轻工业协会等官方机构领导,但 并非官方机构,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
行业协会主导制订的行业标准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乳制品行业协会通过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协会主导的行业标准可以起到协助政府管理,便利消费者,保障产品卫生、健康和安全等积极作用。一方面,协会参与行业产品质量的制订与认证,可以规范产品的生产管理,为消费者提供判定产品质量的重要信息,节约交易和搜寻成本,保障公众健康、卫生和安全。
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当协会主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强制规范或准则,就可能会产生与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可能阻碍行业创新。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化过程若被植入了狭隘的行业利益或少数大企业的利益 ,将很可能导致限制行业内良性竞争,打破协会内企业良性经营环境。
总的来看,协会主导的行业标准可能会带来以下三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它可能会导致产品类型减少,不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它可能会导致价格固定,有可能形成价格同盟;
它可能会阻碍行业内企业创新,仅满足于既有的市场利益,丧失追求更高性能或更新工艺的动力,行业失去活力。
不合理调控下的行业协会治理乱象
由于认识分歧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至今我国仍然没有对行业协会的价格协调功能予以清晰界定,导致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 两种现象 :
一是 行业协会对待会员企业不正当做法“不作为”。协会任凭成员企业就产品进行轮番价格战,造成市场紊乱,未能及时管控调整。上文中提到的事件属于第一种错误倾向下的产物。乳制品行业协会没能及时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带给那些家庭的是难以忘却的噩梦。
二是 行业协会“不正当作为”:乱作为或作为不当 。行业内多家企业联合涨价,哄抬物价形成行业垄断等都是这种错误倾向下的产物。
由此看来,要想实现协会主导制订行业标准化,应该确保其既能维护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方便消费者进行消费比较和选择,尽量降低消费者搜寻成本,又能提供厂商之间、企业之间存在合理的、有必要的良性竞争环境,促进本行业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行业产品更新换代与升级创新。
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件在乳制品行业协会积极调整后逐渐平息,但仍有少量民众就行业标准等话题进行议论,涉及到行业标准的制订主体、行业标准的监管主体与执行部门、行业标准落实情况等多方面 。
随着行业协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对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活动方式及监督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立法成为必要和可能。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且没有系统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和保障行业协会的运转和发展。以协会主导制订行业标准为例,这项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均存有诸多值得商榷的改进之处,有极大的改进空间。如何制订标准?标准制订下来之后,如何保证其顺利推进?如何确保标准被严格施行?谁来监督?谁来执行?是交给行业协会还是国家相关机构,抑或是其他第三方机构?这些都是行业协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